泰州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泰州058百姓网 > 泰州热点资讯 > 泰州民生资讯 >  「关于古代」关于古代,有没有什么偏冷门的小知识?

「关于古代」关于古代,有没有什么偏冷门的小知识?

发表时间:2023-07-13 05:16:54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列了30条,篇幅略长,建议点赞收藏后慢慢看~     1.孔子和老子都当上了皇帝孔子和老子堪称先秦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思想家后来都被追.

    列了30条,篇幅略长,建议点赞收藏后慢慢看~
    1.孔子和老子都当上了皇帝孔子和老子堪称先秦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思想家后来都被追尊为皇帝。首先被追尊皇帝的是老子,老子因为姓李,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庙号圣祖。而在西夏时期,孔子也被追尊为皇帝,即文宣帝。
    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
    是岁,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2.秦始皇给松树封官古代的皇帝其实不仅可以给活人封官,也不仅可以给死人封官,甚至,还可以给一棵树封官。比如,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曾在一棵松树下躲避风雨,因而将松树封为五大夫。
    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3.正史没有记载刘邦的名字汉朝建立者的名字叫做『刘邦』,似乎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冷知识是这样的:其实,正史根本就没记载刘邦这个名字。《史记》没记载,《汉书》也没记载。
    那『刘邦』这个名字有什么文献依据呢?依据是后人对《史记》《汉书》的注解。比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这样说:
    索隐:“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亦又可疑。按,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不过有一说一,虽然正史没写,但『刘邦』这个名字的真实性没啥问题。汉朝官方的确避讳了『邦』这个字。例如我们很熟悉的『相国』官职,在汉以前是叫『相邦』。
    廿五年閏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相邦:民或棄邑居壁(野)……(《睡虎地秦简》)4.两个韩信汉朝初年,有两个叫作韩信的人,还都是诸侯王。一个自然就是熟知的兵仙,楚王韩信,另一个则是韩王韩信,《史记》将他写作韩王信。韩王信是韩国贵族,因而刘邦将其封为韩王。这种重名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东汉末年有两个“刘岱”,还都字“公山”,三国时期蜀汉、东吴两国也都有一个叫“马忠”的人等等。
    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故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5.汉武帝热爱足球我们都知道宋徽宗和高俅都是著名的足球爱好者,都以擅长蹴鞠闻名。但其实,汉武帝才是历史上第一个爱好足球的皇帝。汉武帝一度宠爱长公主刘嫖的面首董偃,曾与董偃一同观看蹴鞠。
    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6.王莽的人头王莽死后,他的人头成为了东汉王朝的宫廷博物馆藏品,一直被收藏到了晋代。晋惠帝元年武库大火,王莽的人头才被烧毁。一同被烧毁的还有孔子屐和刘邦斩蛇剑。
    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7.张衡:文理全才东汉有一个叫张衡的人,无论是在文科还是在理科的历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学史上,张衡位列汉赋四大家,说汉赋时总绕不开他的《二京赋》。科学史上,张衡还是地动仪的发明者。文理全才古今罕见。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8.关羽:出现在两部四大名著中四大名著的原型历史时期各不相同,《演义》汉末三国,《水浒》北宋末年,《西游》唐太宗时期,《红楼》架空历史。但还真有一个角色,在四大名著的两部中都有登场,这就是关羽关二爷。
    冷知识,在《西游记》中,关二爷位列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他曾两次在《西游记》中登场。第一次在第16回唐僧袈裟丢失,第二次则是第51回。
    好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里,唬得个庞刘苟毕躬身,马赵温关控背,俱道:”不好了!不好了!那闹天宫的主子又来了!“
    说未了,又见那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作礼道:“大圣,失迎,请待茶。”行者道:“有事哩。”9.东吴皇帝没有玉玺一般人看来,玉玺是皇帝的标配,但三国的东吴政权就真的没有玉玺。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没有会刻玉的工匠,所以只好使用金玺。
    吴无刻玉工,以金为玺。孙皓造金玺六枚是也。又有麟凤龟龙玺,驼马鸭头杂印,今代则阙也。10.三国时期唯一封禅的皇帝冷知识,三国时期有一个皇帝曾经封禅,这个人是东吴末帝孙皓。不过孙皓封禅的当然不是远在山东的泰山,而是东吴的国山阳羡山。
    又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馀丈,名曰石室,在所表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襌国山。改明年元,大赦,以协石文。11.滑稽:一个北魏将领的名字历史上最滑稽的名字是什么?那当然就是叫“滑稽”呀。滑稽是一个北魏将领的名字,曾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时期参与攻打刘宋。
    楚之于白马县袭怜,为怜所破。会台送军资至,怜往迎之,而酸枣民王玉知怜南,驰以告虏;虏将滑稽领千乘袭仓垣,兵吏悉逾城散走。12.庙号是『宗』的开国皇帝按理说,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应是『祖』,但凡事无绝对,有这么6位(严谨来说,5.5位)开国皇帝,他们的庙号却是『宗』。原因是,被视为『祖』的另有其人。
    成汉开国皇帝李雄,庙号太宗,其父李特庙号始祖。
    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庙号世宗,他爸慕容皝是前燕开国君主,称太祖,他哥慕容垂是后燕开国皇帝,称世祖。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算半个,庙号威宗,后来改为显祖,其父高欢庙号太祖。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庙号庄宗,其父李克用庙号太祖。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庙号景宗,其祖父李继迁庙号太祖。
    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其父努尔哈赤庙号太祖。
    13.陛下何故谋反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曾密谋对付权臣高澄(高欢之子,高洋之兄),事发,高澄对元善见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陛下何故谋反”。
    常侍侍讲荀济知帝意,乃与华山王大器、元瑾密谋,于宫内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动,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宫,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将杀诸妃嫔…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见烹于市。14.北齐高洋:跑酷运动鼻祖北齐文宣帝高洋堪称跑酷运动的鼻祖。他曾在高二十七丈的建筑上,在不系绳子的情况下“登脊疾走”,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极限运动参与者。
    三台构木高二十七丈,两栋相距二百余尺,工匠危怯,皆系绳自防。帝登脊疾走,都无怖畏。
    15.三位女皇帝我们都知道女皇武则天,其实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位女皇。
    第一位叫作“元姑娘”。她是北魏孝明帝的女儿,孝明帝死后,元姑娘被胡太后谎称是皇子,被立为皇帝,但当天就被废黜。
    第二位和武则天一样也是唐朝人,她名叫陈硕贞,她举兵造反自称文佳皇帝,但旋即被平定。
    戊申,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属县。婺州刺史崔义玄、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各率众讨平之。16.李元霸的历史原型我们知道《隋唐演义》中有一位李元霸,一人击败230万人的挂逼。其实,李元霸的历史原型叫作李玄霸,是李渊的第三子、李世民的弟弟。但他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事迹,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泰一度被李渊过继给李玄霸,不过在李世民继位后回归本宗。
    卫王李玄霸,唐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17.一家三皇后西魏八柱国中有一个叫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后来都成为皇后。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后被追尊元贞皇后,七女是隋文帝杨坚著名的独孤皇后。
    无独有偶,五代十国也有一个人,也是三个皇后的父亲,这个人叫符彦卿。符彦卿有两个女儿先后成为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还有一个女儿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
    18.李世民和杨广接上一条,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他们是什么亲戚关系?上一条说过,李世民的祖母和杨广的母亲是一对姐妹,所以李世民是杨广的表侄。
    但其实,李世民还是杨广的女婿。杨广的女儿成为了李世民的妃子,为李世民生下了吴王李恪,李世民还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19.一日杀三子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一天之内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武惠妃诬告太子李瑛和另外两位皇子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李隆基宣布将三位皇子在同一天内赐死。
    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20.五代同堂的皇帝所谓五代同堂的皇帝,就是这位皇帝在其身前,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五代人同时在世。中国历史上有三位五代同堂的皇帝。
    第一位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出生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李亨的儿子唐代宗李豫出生于玄宗开元十四年,李豫的儿子唐德宗李适出生于玄宗天宝元年,李适的儿子唐顺宗出生于肃宗上元二年,而此时李隆基退位为太上皇,仍在人世。“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五代同堂。
    第二位是宋高宗赵构。赵构的嗣子宋孝宗赵昚出生于高宗建炎元年,赵昚第二子魏惠宪王赵恺出生于高宗绍兴十六年,赵恺第二子沂靖惠王赵抦生于约孝宗乾道六年,此时赵构为太上皇,赵抦嗣子申恭和王赵贵谦生于孝宗淳熙五年,此时赵构仍为太上皇,尚在人世。“宋高宗-宋孝宗-魏惠宪王-沂靖惠王-申恭和王”,五代同堂。
    第三位是乾隆皇帝弘历。乾隆的儿子永璜出生于雍正六年,永璜的儿子绵德出生于乾隆十二年,绵德之子奕纯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奕纯之子载锡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所以乾隆已经看到了和同治光绪同辈的载字辈的后人。“弘历-永璜-绵德-奕纯-载锡”,五代同堂。
    21.沈括与石油直到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才真正大行其道。然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已记载了石油,并且预言了“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22.寒酸的南宋皇宫南宋皇宫或许是所有王朝中最寒酸的。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其实就是同一个宫殿,根据实际情况换上不同殿名的牌匾。天章、龙图、宝文、显猷、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九阁,其实也都是同一阁。
    宫室制度皆从简省,不尚华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重华、慈福、寿慈、寿康四宫,重寿、宁福二殿,随时异额,实德寿一宫。……天章、龙图、宝文、显猷、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九阁,实天章一阁。23.陆游有龋齿同样是冷知识,龋齿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顽疾,古人有很多人都得过龋齿,比如南宋诗人陆游。陆游是除乾隆以外留传诗作最多的诗人,他有一首诗就叫《龋齿》。这首诗中,他分享了自己抗争龋齿的全过程,得了龋齿吃饭睡觉都很难受,恨不得把牙拔掉。
    人生天地间,本非金石坚,况复历岁久,蠹坏无复全。龋齿虽小疾,颇解妨食眠,昨暮作尤剧,颊辅相钓联。欲起嬾衣裳,欲睡目了然,恨不弃残骸,蜕去如蛇蝉。或当学金丹,挥手凌云烟,逢师定悠悠,丹成在何年?24.当过状元的皇帝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曾参加过科举,还中了科考状元。这个人是西夏神宗李遵顼。他并不是皇子,而是宗室之子,因而参加科举。当然,他也不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西夏国力直线下降。
    大安三年,安全薨,族子遵顼立。遵顼先以状元及第,充大都督府主,立在安全薨前一月,卫绍王无实录,不知其故。25.中国的圣诞节中国古代有一个节日,也叫作“圣诞节”。《元史》曾多次记载庆祝“圣诞节”的相关情况。
    又诏高丽导去使至其国。戊子,高丽国王王禃遣其大将军朴琪来贺圣诞节。阿术略地蕲、黄,俘获以万计。
    辛未,高丽王愖遣其枢密使朴璆来贺圣诞节。
    以每岁圣诞节及元辰日,礼仪费用皆敛之民,诏天下罢之。26.胡惟庸勾结日军侵华《明史》记载,胡惟庸谋反时曾勾结日本人,想和日军里应外合推翻朱元璋。但这事实在过于离谱,日本就派来了四百多个人来,够干什么的。
    先是,胡惟庸谋逆,欲藉日本为助。乃厚结宁波卫指挥林贤,佯奏贤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寻奏复贤职,遣使召之,密致书其王,借兵助己。贤还,其王遣僧如瑶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藏火药、刀剑其中。既至,而惟庸已败,计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谋也。越数年,其事始露,乃族贤,而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27.传位曾孙的帝王我们知道,法王路易十四传位于曾孙路易十五,那么,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帝王也传位曾孙的?我能想到有一例,明代赵王朱厚煜传位给曾孙朱常清,原因是其子朱载培和其孙朱翊锱都死在了他前面。
    厚煜子载培及载培子翊锱皆前卒。翊锱子穆王常清嗣,以善行见旌。28.朕与将军解战袍“朕与将军解战袍”是最近被玩坏的一句诗。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诗是写给出征安南的毛伯温的。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29.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诗,但很多人也不知道这句诗的作者其实是名声不大好的慈禧太后。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30.太太皇太后众所周知,皇帝母亲叫皇太后,祖母叫太皇太后,那皇帝曾祖母呢?太太皇太后吗?其实,中国历史上对于皇帝的曾祖母,依然称『太皇太后』,只不过另加尊号以示区分。比如,赵构的吴皇后作为宋宁宗的曾祖母,依然被尊为叫『太皇太后』,只不过加上了尊号“光祐”二字。当然,历史上确实有『太太皇太后』,只不过是越南历史。
    钦惟圣曾祖母大行慈裕博惠康寿太太皇太后,梅山毓秀,金扣征祥,佑我宪祖章皇帝七载余之治功,启我翼宗英皇帝卅六年之骏烈。偶值云雷辰节,干回默运一心,漠然山水,高清帖泰。

关于古代
    关于古代,有没有什么偏冷门的小知识?

一、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书?

    入门最好的书是《上下五千年》,没有之一。
    粗粗读完上下五千年后,基本上有个笼统的认识了吧,以后读别的书也不会觉得陌生了,这时候就最好的选择就是吕思勉的的几本断代史:
    《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
    后面没了,没写下去,但这四本极力推荐一读。
    一是吕思勉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文字,会给喜欢浏览粗度的懒人当头一个大打击,逼得人不得不仔细读。
    二是这种半文半白的文字,任何人只要稍微费点脑子都能读懂,但凡读书费了脑子感觉累了,自然也就会留下较深刻的记忆,不至于过几天就忘了。
    三是吕思勉的断代史几乎涵盖方方面面,什么都有,不至于读其他书时蹦出个没见过的名词或者官衔弄得人不知所云。
    四是吕思勉的私货很精彩,不同于半瓶水咣当的家伙的胡扯,当然这些私货有的也很文青有点想当然,但是,这些私货也能引导读者思考,究竟是不是这样,该怎么分析等等。
    五是吕思勉的文字并不枯燥,不会导致把人看睡着。
    读完这四本书后,一般人自然有自己选择书的技能了。

二、关于古代,有没有什么偏冷门的小知识?

三、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书?

    多年不注意,才发现这个答案被建议修改了,不知道哪里违规了,先试着重新提交一下吧,顺便稍微改一改,毕竟多年没有更新了。
    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拿“值得一看”来做标准,也是数不胜数,下面推荐我读过的一些常读常新,对我启发很大的历史类书籍。
    当然这个书单并不完备,但这些书都是经典,选些自己感兴趣的出来读读很不错。这里主要推荐比较严谨的著作,如果不想看严谨的著作,可以直接看后面提的一些写得比较靠谱的“普及类”。
    一、通史教材类(可用于入门)
    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民国时期的畅销教材,大略相当于高中历史课水平)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大通识课教材,经过多年课堂提炼而成,属于中规中矩的中式教材,全面鸟瞰中国历史的不错选择)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复旦的通识教材,观点新颖有趣,简明易懂,很好的入门书,值得一读)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全二册)(我国的大学中国历史标准教材,编者都是北大历史系的大牛,由于成书年代较早,有很多时代局限,但也不失为一部好书)
    傅乐成:《中国通史》(台湾比较有名的教材,傅斯年之侄的作品,材料和观点都比较新颖,整合了很多史学的新成果,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
    卜正明(主编):《哈佛中国史》(全六册)(自《剑桥中国史》之后西方汉学界又一部通史名著,视野很开阔,不像国内同类著作过于重视政治史,很能反映近年来的西方汉学新进展,稍显遗憾的是对近年来国内历史学界的成果引用不多,但也不必苛责,作为教科书式的通史著作已经很赞了。比《剑桥中国史》简明,翻译质量也好很多,近年来的同类著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各本之间质量参差不齐,统一性很不好,感觉像是找了一系列类通史作品拼成的,而《哈佛中国史》属于统编约稿,前三卷还是成于一人之手,统一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白话》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通史》可与之同看)
    张荫麟:《中国史纲》(可惜张荫麟先生只写到西汉就英年早逝了,“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王家范语)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开创了以新的章节体载撰写通史的先例,可惜也只写到南北朝)
    钱穆:《国史大纲》(钱穆先生的巨著,各大书单的常客,里面埋着七八十个博士论文题目。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切入点,基本走的都是大脉路,充分发挥了作为史学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特长,对各时期的政经文变化和原因都有所归纳和总结,严谨而全面,而对历史书籍一般着墨最多的战争方面倒是内容很少。书中对政治制度变化的研究最为完备和成熟,于政治史中见文化史)
    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里面直接引用了很多大段的原始史料,对于想进阶的读者来说,读读还是不错)
    二、分期史、断代史类(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期)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虽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中文版既不全又翻译很渣,但这套书的确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必读书,貌似可以找到港台翻译的电子版,但我读的是大陆版,很多翻译很坑爹,比如某皇帝和皇后离婚了之类的说法都有,但我还是咬牙读完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全套共16册)》,分别有:《中华远古史》(王玉哲)、《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西周史》(杨宽)、《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战国史》(杨宽)、《秦汉史》(林剑鸣)、《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王仲荦)、《宋史》(陈振)、《辽金西夏史》(李锡厚、白滨)、《元史》(周良霄、顾菊英)、《明史(上、下)》(南炳文、汤纲)、《清史(上、下)》(李治亭),都是相关领域的大牛之作,内容比较全面,代表着中国大陆史学的较高水平(加粗的三部个人感觉水平最高)。
    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先生的书都很耐读,可惜先生没有写完计划中的《辽宋金元史》和《明清史》就逝世了)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对西周研究有奠基之功,作者还邀请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为本书增补第二版作长跋,描述二十多年来种种考古新发现的大概情形,所以内容也相对较新)
    童书业:《春秋史》(结合他的《春秋左传研究》来看效果更好)
    钱穆:《秦汉史》(作为断代史来看不是非常严谨,有的文献重复征引,也有疏略之处,像今古文之争、武帝后朝政及学术转变等方面未能展开来讲,但作为讲义,提纲挈领,已属难能)
    劳干:《秦汉史》(比较简略,算是个入门的大纲)、《魏晋南北朝史》
    唐长孺:《讲义三种》(包括“秦汉三国史”、“魏晋南北朝史(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部分,唐先生的作品,自然是没的说,这本书可以当唐先生著作的入门读物)
    岑仲勉:《隋唐史》(很多观点与陈寅恪先生相反,很有意思)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张荫麟:《两宋史纲》
    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孟森先生在明清史方面可谓是一代宗师,这两本著作也是研治明清史的必读书目)
    萧一山:《清史大纲》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台湾近代史研究的一代巨擘)
    李剑农:《近百年中国政治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的还可以,但很多地方不客观,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三、专著、论文集类(这个方面的确不好推荐,因为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的兴趣点又不一样,这里只列举一些我感兴趣的)
    陈寅恪(讲述)、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虽然初学者读陈先生的著作可能比较吃力,这一本是整理出来的听课笔记,算是陈先生“著作”中最好读的了,见识一下大师的史学功底和眼界及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绝对是巨著,可以说是中古史研究绝对绕不开的开山之作,常读常新,我通读过4遍,每次读完都有新的理解,并问自己真的读懂了吗)
    陈寅恪:《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其实陈先生的作品都是开创性的名著,虽然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且有很多被后学驳正,但却奠定了中国中古史的范式,他的全集都值得读,这三本是论文集,之前没有加上,部分原因是这些论文中的观点很多都反映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了,但读原论文毕竟更好,且里面还有很多关于唐史、中西交通史的论文,里面的很多书信、序文个人觉得最能反映陈先生学识之广博。)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先生可谓是陈寅恪先生之后中古史的扛鼎大师,《论丛》是他的成名之作,《三论》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史学研究的总结,构建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中古史框架,这两本都是研治中古史的必读书)
    劳干:《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台湾中研院院士秦汉史大家的论文集,之前忘了加上了,主要是国内不太流行,他的书不太好买到)
    陈直:《汉书新证》(用了很多考古新材料结合《汉书》来看汉代的很多问题)、《史记新证》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制度》、《拓跋史探》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美]孔飞力(著)、陈兼、陈之宏(译):《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研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美]魏斐德(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美]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译):《洪业:清朝开国史》
    李济:《安阳》(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作)
    [美]张光直(著)、郭静(译):《美术、神话与祭祀》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商文明》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
    [日]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中国的冲击》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美]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卜正明:《纵乐的文明: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姜士彬:《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魏斌:《“山中”的六朝史》
    杜希德:《唐代官修史籍考》、《唐代财政》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
    辛德勇:《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海昏侯刘贺》、《旧史舆地文录》、《建元与改元:新莽年号考》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与政派利益》
    尚小明:《宋案重审》
    四、制度、文化、社会、经济史及其他专题史类(与上一类可能有很多分类混乱,望见谅)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久负盛名,但很多地方过于理想化,这一点必须要注意,可能是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吧)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钱穆:《国学概论》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通释》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值得认真读,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中国文化入门读物,里面推荐了很多入门书籍,看了这个就不愁下一步该看什么书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吕思勉:《中国社会史》
    汤用彤:《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中国古舆服论丛》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方豪:《中西交通史》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李泽厚:《美的历程》
    [美]高居翰(著)、李渝(译):《图说中国绘画史》
    [荷]高罗佩(著)、李零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大家都懂的)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的观点与梁启超的算是反着来的,与梁书对照来读,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不过本书可没有梁书那么好读了)
    柴德赓:《清代学术史讲义》(与上面两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研究的范围基本一样,但角度和观点又完全不同,柴先生是陈垣先生的高足,这本书很能反映陈垣先生的治史方法,从这几本讲清代学术史的书中可以看出民国史学研究的不同派别之间的差异)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
    陈来:《宋明理学》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钱兴祖:《中国思想史讲义》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
    五、史籍、文献类(只列举一些,要专门研究的话,肯定要看更多)
    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清朝人写的简明历史教材,读起来也很简单,可用于入门)
    柴德赓:《史籍举要》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陈垣:《中国史学名著评论》、《陈垣史源学杂文》、《史讳举例》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讲义》
    张衍田:《国学教程》(系统介绍了我国的历史文献)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选了一些篇目并有注释,可作为阅读史学典籍的入门读物)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
    [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
    司马迁(等):《二十五史》(建议通读或详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面的若不是专门治史,不必通读,需要时查阅相关内容即可)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刘义庆(编)、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玄奘(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刘知几:《史通》
    吴兢:《贞观政要》
    杜佑:《通典》
    郑樵:《通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
    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章学诚:《文史通义》
    俞本(撰)、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
    六、概观、评论及研究方法类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鲁西奇:《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作者在后记中说“我的意图与目的绝不是去讲西汉历史,而是要去说明明,怎么阅读历史文献并通过阅读,去洞察历史的真相,分析人类历史的某些方面:思考我们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以及我们自己的人生。”)
    [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严耕望:《治史三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邝士元:《国史论衡》、《中国经世史》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七、札记、随笔类(也只是列举一些,若不感兴趣,可以不读)
    洪迈:《容斋随笔》
    顾炎武:《日知录》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陈登原:《国史旧闻》
    高华:《历史学的境界》
    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八、普及读物类
    [日]宫本一夫(等):《中国的历史(日本讲谈社十卷本)》(日本人出中国历史普及读物,都是日本相关领域的大牛写的,很不错,也可以用作入门书籍)
    黎东方(等):《细说中国历史系列》(黎东方先生开创的细说体比百家讲坛高端多了,读起来像小说,也很靠谱,黎先生的原著包括《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后又由相关学者补齐《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了一套《细说中国历史人物:帝王系列》,包括《细说秦始皇》、《细说汉高祖》、《细说光武帝》、《细说曹操》、《细说隋炀帝》、《细说唐太宗》、《细说宋太祖》、《细说明太祖》、《细说明成祖》。我只读了《细说隋炀帝》,还是很通俗易懂还还算比较靠谱。
    汪凌燕、汪通:《穿越历史聊经济:从周赧王到隋文帝》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方诗铭:《论三国人物》
    王仲荦:《说曹操》
    吕思勉:《三国史话》
    王寿南:《武则天传》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唐德刚:《袁氏当国》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欧阳莹之:《龙与鹰的帝国》
    九、人物类
    钱穆:《孔子传》
    [日]宫崎市定:《雍正帝》
    韩昇:《隋文帝传》(其实是一本以隋文帝为线索的半部隋史,内容全面,很值得一读,对隋朝为何二世而亡有很多思考)
    袁刚:《隋炀帝传》(给隋炀帝翻案的书,但有些问题是该平反)
    雷家骥:《武则天传》(从国计民生、法制等角度对武则天后很多批评,比起一味赞颂她是唯一的女皇帝及讲过多宫廷政治的书读起来更有启发)
    李治安:《忽必烈传》(其实是一本元代前期史,也很全面)
    冯尔康:《雍正传》(之前对这一套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留意不够,其实还是有很多不错的)
    张作耀:《曹操传》、《孙权传》、《刘备传》
    徐高阮:《山涛论》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邓广铭:《岳飞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梁启超等:《中国六大政治家》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陈荣捷:《朱熹》
    吴晗:《朱元璋传》
    杜维明:《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秦家懿:《王阳明》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萧一山:《曾国藩传》
    梁启超:《李鸿章传》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胡适(口述)、唐德刚(记录):《胡适口述自传》
    蒋梦麟:《西潮》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记录):《李宗仁回忆录》
    [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
    王瑞来:《宰相故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